执着愿景 灵活方法 成就卓越 以变致胜 从容取舍 笃行不怠

约 3 分钟阅读
对你的目标要执着,对你的方法要灵活。— H. Jackson Brown Jr.
对你的目标要执着,对你的方法要灵活。— H. Jackson Brown Jr.

对你的目标要执着,对你的方法要灵活。— H. Jackson Brown Jr.

定锚:为何目标必须“执着”

任何行动都需要一枚北极星。所谓“执着”,并非盲目固执,而是围绕清晰、可衡量且有时间边界的终点持续投入。管理学者 George T. Doran 在1981年提出 SMART 原则,强调目标应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性强(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从而防止努力被噪音稀释。心理学家 Angela Duckworth 在《坚毅》(2016) 中进一步表明,长期热情与坚持(grit)比一时的天赋更能预测成就。

变通:为何方法必须“灵活”

然而,只有执着还不够。环境像流动的水,因地制宜才不至于撞墙。孙子《孙子兵法》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点明策略应随情势而变。对应到现代决策,空军上校 John Boyd 的 OODA 循环(观察-定位-决策-行动)提醒我们快速迭代心智模型:保持目标不变,同时频繁校正路径。不变的是方向,变化的是路径。

案例:阿波罗13号的即兴创造

顺着这种思路,阿波罗13号任务(1970)提供了生动注脚。氧气罐爆炸后,NASA 地面团队以塑料袋、胶带与管道即兴改装二氧化碳过滤器,完成“把方钉塞进圆孔”的奇迹。正如任务控制中心所坚持的那样,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让宇航员安全回家——但实现路径从登月转为撤回,自此不断临机调整。这段历史说明:目标之“执着”与方法之“灵活”并行不悖,反而彼此成就。

商业镜鉴:试错与快速学习

回到商业世界,奈飞在2007年由邮寄DVD转向流媒体,随后推进自制内容(如《纸牌屋》,2013),即是目标稳定(提供卓越观影体验)、方法革新的典范。与之呼应,Eric Ries《精益创业》(2011) 提出的“构建—测量—学习”循环与最小可行产品(MVP),鼓励企业以小步快跑验证假设:让数据决定方法是否迭代,而非让自尊拖延转向。这样,执着保留在价值主张上,灵活落实在手段上。

平衡术:在坚持与变通间拿捏火候

进一步地,组织学习研究提示我们:探索与利用的张力难以避免。James G. March 在“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指出,企业既要利用既有能力(保证当下绩效),又要探索新方法(确保未来生存)。个人亦然——守住边界条件与道德底线,同时对战术安排保持可撤回性,这才是可持续的“执着+灵活”。

落地法:把格言变成日常动作

最终,需要一套可执行的仪式。第一,写清“不可妥协”的目标与“可检验”的方法假设,设定北极星指标与里程碑(SMART)。第二,建立前置指标与停止规则,避免“沉没成本谬误”;用 A/B 测试或小样试点来验证。第三,固定复盘节律——借鉴戴明的 PDCA 循环(Plan-Do-Check-Act),将每次偏差变成下次的优势。如此一来,目标愈发坚定,而方法因学习而日益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