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窗般打开人生,迎接崭新与野性之光

约 3 分钟阅读

像窗一样打开你的人生—让崭新的志向和野性的光芒进来。 — 一行禅师

从窗的比喻说起

首先,让我们回到一扇窗。窗并不制造光,它只是撤去遮蔽,让风和日影进入;人生亦然。打开,不是盲目地追逐外物,而是把厚重的习气、成见与恐惧轻轻拉开,给内在的清明留出通道。于是,所谓“崭新的志向”,并非突然换一副人生剧本,而是让久被忽视的渴望与良知获得新鲜空气,得以呼吸。继而,当“野性的光芒”倾泻而入,我们发现它并不粗暴,相反,它像黎明的第一束光,既温柔又不可抗拒,提醒我们:生命原本拥有未被训化的活力。

崭新志向:给愿望通风

继而谈“崭新”,新不在于华丽的目标清单,而在于愿意更新看见的方式。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1975)中反复提醒:觉知当下,愿望才会从匮乏转向滋养。在梅村,一位来访者把“升职、跑马拉松、买房”改写为“多听一次母亲的笑声、每天步行到树下呼吸十次”。看似微小,却像推开半扇窗,空气立刻流动。因为当心中有了通风口,志向不再是对自己的逼迫,而成了与生命对话的邀请。

野性的光:本真与未驯

进一步说“野性”,它并非放纵,而是返还本真。铃木俊隆在《禅者的初心》(1970)中称“初心”为不受习惯束缚的鲜活心境,这恰似一束未被染色的光,照见事物原样。同样地,梭罗在《瓦尔登湖》(1854)所写的林间独居,也是在为灵魂腾出一片不被喧嚣驯服的空地。由此可知,“野性之光”提醒我们把生命从过度规划的网中解放出来,让好奇与敏感再次作主。于是,崭新志向与野性光芒并非两条路,而是一体两面:愿力决定方向,野性提供能量。

开窗之法:当下的练习

与此同时,窗不会自己打开,需要温柔而具体的动作。最简单的是三息法:停下,吸气时知道自己在吸,呼气时轻声微笑;三次为一组,随处可做。其次是步行禅:把脚掌放下的每一步都当作把窗扇推开一次,让身心与地面同步。此外,给日程表“留白”,像摘掉厚窗帘那样,减少一项无意义的刷屏或社交,即是为光让路。看似琐碎的练习,串联起来便形成稳定的“开窗习惯”,让新与光有处可进。

窗栓与尘埃:恐惧与评判

因此,我们也要看见阻力:有时窗栓是恐惧——怕改变带来失控;有时是自我评判——觉得“不够好”而不敢开始。对此,不妨以好奇替代批判:先承认“我在害怕”,再问“我能给这份害怕一口气的空间吗?”当情绪被温柔容纳,它就不再守门。像擦拭窗格一样,定期审视信息饮食与人际边界,把积尘轻轻拭去。久而久之,透明度提升,哪怕只开一条缝,光也会忠实地走进来。

让光互通:个人与世界

最后,当窗真正打开,里外便形成循环。一行禅师的“相即”教导我们:个体的清明与世界的清明相互成就。你在厨房里做一次安静的切菜,在会议上做一次不伤人的表达,便像把灯摆到窗边,照见他人,也反过来被他人温暖。由此,个人修炼自然延伸为温柔的社会行动:多听一段不被听见的声音,多留一点空间给不同立场。季节更迭,风向有变,但只要记得“常常开窗”,崭新志向与野性之光就会持续更新我们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