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 Xun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与思想批评家,对20世纪中国文化和文学影响深远。 他的短篇与杂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批判社会旧习并影响了五四运动期间的文化讨论。
Lu Xun 的名言
名言:6

手心同频,恐惧自退之道
最后,行动需与审慎并行:进行风险评估,选择最小可行步;为关键举动设定“安全网”(备选方案与同伴支持);在事实与价值冲突处,先确认事实、再守价值。如此,手不逾矩而心不退场,恐惧便无从胁迫。回到鲁迅的启示,当双手持续兑现内心的判断,恐惧终会“学会让开”,而人的尊严也在一次次实践中被重新铸造。 [...]
Created on: 10/8/2025

踏实工作 挑战平凡 开辟属于你的新路
新路并不等待被发现,它等待被走出来。把抱负拆成工序,把工序做成节律,把节律连成习惯,再把个人的踏实接入群体的合力——道路便于足下铺展。最终,我们挑战的不是“平凡”本身,而是对平凡的马虎。愿每一次可靠的动作,都成为下一步的落点;当你抬头回望,脚印已经连成了路。 [...]
Created on: 10/4/2025

在无路处行走 把希望走出来
因此,这句名言的要义不在许诺结果,而在教我们“把可能经营成可走”。当我们以清醒为罗盘、以行动为脚步、以同行为尺度,原本虚无的“有”与“无”便让位于“正在走”。而一旦有人持续走,路就生长,希望也随之落地。 [...]
Created on: 10/2/2025

由愤怒到前路:化不公为善
最后,化愤怒为前进之道,需要一条连贯的叙事:先把不公具象化为可验证的问题,再将动机转译为策略与时间表;随后在小处试行、收集反馈、修订路线,并与同伴协作扩散影响。如此循环往复,情绪被保存为耐力,义愤也就成长为持续的建设。 [...]
Created on: 10/1/2025

悄然选择,改写人生轨迹
最后,方法论需要与日常接缝。其一,采用“如果—那么”计划(Gollwitzer, 1999):如果晚饭后,则步行20分钟,把愿望转为触发规则;其二,借助“默认”自助,如工资自动转存、手机夜间自动免打扰;其三,以“两分钟法则”(James Clear, 2018)降低启动门槛,让小胜利形成复利;其四,设立预先承诺与环境约束,比如先删除短视频入口。通过这些细微而具体的安排,我们把一连串悄然选择,积累成可见的轨迹修正。 [...]
Created on: 9/4/2025

把熟悉 改写成 惊讶 的 艺术 与 方法
最后,若把这句话当作方法,我们可以这样练习:先列出身边的陈词与习俗,再逐一发问——如果把主客倒置、把词义归还语境、把宏大口号落实到一张面孔,会发生什么?也可跨媒介移位,如把政令写成家书,把广告改作墓志。关键在于,让熟悉经受检验,使惊讶服务于明晰与关怀。这正是鲁迅的指向:写作不是装饰,而是清醒术。 [...]
Created on: 8/2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