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将 声音 投向 未来 选择 搭桥 而非 筑墙

创建于:2025年9月17日

将你的声音投向未来;选择能搭建桥梁而非筑起高墙的叙事。——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
将你的声音投向未来;选择能搭建桥梁而非筑起高墙的叙事。——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

将你的声音投向未来;选择能搭建桥梁而非筑起高墙的叙事。——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

面向未来的声音

把声音投向未来,首先意味着把叙事当作一种面向未至之事的承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过去发生过什么,更是在预演一个可共同抵达的世界。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2011)指出,人类能够大规模协作,正因为共享“虚构”——即具有凝聚力的叙事。由此可见,叙事既是桥梁的材料,也是搭桥的工法:它把分散的记忆、愿望与行动对准一个共同地平线。正因如此,选择何种叙事,便等同于选择何种未来;这也为我们进一步辨析“搭桥”与“筑墙”的叙事差异奠定了基调。

桥梁叙事的定义

顺着这个思路,桥梁叙事并非回避分歧,而是用多声部与可验证事实去跨越它。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在《单一故事的危险》(TED, 2009)提醒我们,单一视角会把人扁平化,进而筑起刻板印象之墙;相反,承认复杂性与主体性,能为彼此搭出理解的路径。桥梁叙事的识别要点包括:它邀请对话而非定罪,呈现背景而非标签,强调相互依存而非零和竞争。这样的一种讲述方式,不仅减弱恐惧与误解,更把分散的经验编织成可合作的蓝图,推动我们转向历史的镜鉴。

历史的成败与教训

历史表明,国家与社群的和合,往往取决于能否以叙事搭桥。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1996–1998)通过公开证言,允许多重真相同台,虽不完美,却为社会重建铺路;卢旺达加查查法庭(2002–2012)亦尝试让社区叙事嵌回正义过程。相对地,本笃·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1983)揭示民族叙事如何既能凝聚,也可能排他——当“我们”的故事以排斥“他们”为前提时,墙就被默默加高。由此转入文学与艺术,我们可进一步看到,如何通过形式创新来容纳多元而避免排他。

文学艺术的容器

转入美学维度,乌苏拉·勒古恩《载物袋的小说理论》(1986)把故事比作“容器”,用来盛装多样经验而非单一英雄;这启发我们,桥梁叙事需要能装得下彼此。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以记忆与幽灵对话,让个体创伤与集体历史彼此映照,从而为社区疗愈打开通道。通过这样的叙事结构,复杂事实被安放在共享的象征空间里,冲突不必被否认也不再被简化。接下来,当叙事进入平台与媒体系统,桥或墙的命运又取决于技术与编辑的取舍。

算法与新闻的抉择

在当代信息生态中,算法可能默默替我们筑墙。埃里·帕里泽《过滤气泡》(2011)指出,个性化推荐让我们困在同温层;而“建设性新闻”与“解方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 2013)则尝试把注意力从冲突煽情引向证据与可行路径。当媒体以跨群体影响为目标设计叙事——例如优先呈现跨阵营合作的机制、对事实争议进行可溯源对比——平台便成了桥的脚手架。由此我们也意识到,教育与公民实践若能培养叙事素养,桥梁将更稳固。

教育与公民对话

因此,培养“叙事素养”至关重要。玛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1995)提出“叙事想象力”,强调通过他者处境的想象进入公共理性;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1954)则表明,在平等地位与共同目标下的接触可显著降低偏见。实践上,StoryCorps(2003)等项目用“故事采录”把陌生人连到同一录音桌前,常常促成跨代、跨族、跨阶层的理解。由此可见,若学校、公民空间与社区组织将叙事练习制度化,社会就更可能在分歧中维持合作。

创作者的实践准则

最后,落到创作者与机构的日常:让当事人共同讲述(“没有我们的事,不要没有我们”);为少数与边缘预留叙事席位;在冲突报道中同步呈现问题成因与协作机制;尽量采用双语与跨语汇阐释,减少误读;以“跨群体信任、对话质量、共同问题解决率”等指标评估叙事成效。马歇尔·甘兹的“公共叙事”(2009)——自我之故事、我们之故事、现在之故事——提供了把个体动机与集体行动衔接起来的框架。如此,我们不止记录时代,更在搭桥的过程中把声音投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