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崛起时扶携他人;携手并进,进步才会增长。——纳尔逊·曼德拉
初心与理念:Ubuntu的启示
首先,曼德拉这句话道出了非洲哲学Ubuntu的内核:我因我们而在。崛起不是孤立的攀升,而是把台阶搭宽,让更多人同上。他在《漫漫自由路》(1994)中屡次强调,个人的自由必须与集体的解放相连,否则终将脆弱。正因如此,“扶携他人”并非道德装饰,而是现实策略:当你扩展他人的可能性,便在无形中加固了自己的舞台。
历史见证:从斗争到和解
承接这一理念,南非的转型展示了“携手并进”的国家版图。真相与和解委员会(1995–2002)在图图主教主持下,以讲述与赦免替代报复,预防了秩序崩解,将痛苦转化为共同的记忆资本。图图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1999)中指出,和解并非遗忘,而是为共同生活腾出空间。由此,进步不是少数人的快跑,而是多数人的稳步前行。
经济学视角:协作放大回报
进一步从经济学看,“扶携”创造的是规模回报与网络效应。Ostrom《治理公地》(1990)显示,互信与规则让群体在共享资源上优于单兵作战;Yunus的格莱珉银行实践(2006年获诺奖)表明,微小的信用也能引爆群体创业的乘法效应。与之呼应,Acemoglu与Robinson《国家为何会失败》(2012)论证包容性制度让更多人参与资源配置,因而产生更持久的增长。可见,协作不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
组织实践:扶携式领导力
转向组织层面,Greenleaf提出的“服务型领导”(1970)强调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成就他人。与此相连,Google的“亚里士多德计划”(2016)发现心理安全感是高绩效团队的核心要素:当新人被托举、声音被聆听,团队的学习曲线随之陡峭。一个常见的职场片段是资深者“带人进屋”——主动背书、共享舞台与功劳;看似让渡光环,实则扩张影响力与创新半径。
社会资本:共同体的乘法效应
回到社区维度,Putnam《独自打保龄》(2000)指出,信任与互助网络是民主与经济活力的底层燃料。Sampson等(1997)对芝加哥的研究表明,所谓“集体效能”——邻里间愿意彼此负责的意愿——能显著降低暴力并提升公共秩序。当人们习惯“顺手拉一把”,社区就形成正向循环:更多安全感带来更多合作,继而释放更多公共价值。
行动清单:边成长边拉人一把
最后,落到个人实践:把10%的时间用于导师与赞助(sponsorship),在会议上点名致谢与转移话筒,开源方法论与资料,设定“梯子条款”(如项目里必须培养接班人),以及在机会分配中优先“未被看见的人”。同时,用可复用的文档、开放的清单与同伴评审来降低后来者门槛。如此,你的每一步升高都会留下台阶,让进步不止累积,更能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