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机构
带有 #创意机构 标签的名言
名言:18

稳住罗盘 扬帆前行 驶向你将创造的岸边
最后,给出几条可执行的“校准法”:其一,写下三条不可妥协的价值,并为每条配对一项日常行动;其二,依据Gollwitzer(1999)的实施意图,用“若-则”句式预先决策风浪中的选择;其三,建立一套“作品即海图”的循环——记录障碍、转译为可视结构、评估下一步路径。如此,罗盘稳,风帆展,岸边便在脚下成形。 [...]
Created on: 10/6/2025

说出真相 让作品 重绘 我们的 共同 地平线
最后,如何在当下实践?可采用三步:一是溯源——在作品中交代材料来源、方法与失败;二是对证——邀请同行与受众检视数据、脚本与语境;三是回响——发布后追踪影响与修订版本。Plato《理想国》(约前375) 曾言城邦靠教育而变,今天的“教育”可由每件透明而负责的作品完成,推动地平线一点点前移。 [...]
Created on: 10/5/2025

翻过怀疑 用郑重之言 以勇气 以责任 从此开始 改写故事走向
最后,若想在自己的页边写下转折,可试四步:先命名怀疑;再宣告立场;随后承诺具体行动与期限;最终邀请监督与协作。比如:“我对项目进度存疑,因此今天起每周提交里程碑;若延误,我提前48小时报警并提出备选方案。”当言语被这样锚定,故事就开始朝你选择的方向运行。 [...]
Created on: 9/30/2025

当他人叙事失真,书写你的真相
当越来越多的人交出自己的版本,公共记忆也会被重新编织。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多声部口述史构成《切尔诺贝利的回忆》(1997),证明微小证言可以聚合成历史的心跳。 因此,写下你的故事,并非自我封闭,而是向共同体递交一块拼图。当这些拼图彼此嵌合,单一故事失去垄断,世界也更接近其真实的多样。 [...]
Created on: 9/6/2025

用书写为桥 把愿望之日 写成现实 于一行行 真诚句子 之中
最后,愿景要落在可操作的页面上:先用三句宣言定义当天的价值与边界;再用叙事预演写出关键场景的对白与动作;傍晚复盘,用一句修订次日的起点。若需节律,可借朱莉娅·卡梅隆《艺术家的道路》(1992) 的晨间随笔法,以不加评判的一千字,稳住手与心。如此,愿望便在页边生根。 [...]
Created on: 8/30/2025

信念赋权:主张创造权的唯一依据
最终,主张创造权需要可操作的节律:先公开宣告问题与承诺,形成自我约束;再以最小可行原型验证假设(参见 Eric Ries《精益创业》, 2011),用真实反馈锚定迭代;同时护卫时间与注意力,建立“深工”时段;最后,让作品与社群相互塑造,通过同行评审与用户证据巩固正当性。如此,信念不再停留于宣言,而在连续的证明中成为权利的现实支点。 [...]
Created on: 8/30/2025

写下理想清晨 勇敢走进 自己的 第一行 当下
当然,追求完美会让第一行变成绊脚石。克里斯汀·内夫关于“自我同情”的研究(Neff, 2003)提示:温柔的纪律比苛责更能维持长期投入。为此,准备一个“重启句”——“现在这一口水,就是新的开始。”当你跌出节奏,第一行也可以缩到更小:深呼吸三次、写下一个词。由此,我们不必等待明天,清晨就在此刻重新被写下。 [...]
Created on: 8/28/2025

以 画笔 造境 以 色彩 筑梦 然后 走入
先选调色板——三五个可检验的价值与边界;再打草图——把一周的时间表按价值重排;随后上底色——设若—则触发点,把行动钉在具体时刻与地点;最后不断罩染——每周回看一次,用数据与感受微调构图。如此,愿景与习惯互为因果:你越进入,画面越清晰;画面越清晰,你越愿意进入。到这一步,天堂不再是彼处的名词,而是此时此地的动词。 [...]
Created on: 8/23/2025

Build The Life Your Imagination Envisions
最后,让创造与正义同频。阿伦特在《人的境况》(1958)提出“行动的生活”,强调通过公共行动显明自我;而莫里斯的工艺运动与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1845)的呼吁亦提示:改变世界须经由实践。当我们的审美选择、消费方式与劳动组织相互校准时,双手编织的不只是日常,更是可持续与公义的未来。 [...]
Created on: 8/10/2025

以 写作 勾勒 我们 更愿 看到 的 世界
最后,愿景需要日常练习:每天写一百字,描画一个更公平的细节——无障碍坡道、透明预算、无暴力的课堂;每周与朋友互换草稿,彼此追问“这段话让谁更可见”。定期回看,把零散段落排成时间线,标注证据与空白。如此循环,我们就以微小而坚决的方式,持续靠近那个正在呼吸的世界。 [...]
Created on: 8/10/2025

创造与阅读:我们与神话的双向旅程
最终,正如勒古恩所言,神话创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每一代人都用新的话语、愿望与梦想延续神话,把对未知的敬畏转化为创造力。无论是通过文学、影视还是日常对话,我们都在不断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新神话,赋予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动力。 [...]
Created on: 6/28/2025

未来:选择之外的主动创造之地
最后,约翰·沙尔的观点提醒我们,面对未知与挑战,真正的领导力和智慧体现在敢于超越眼前选项,去设计和创造全新的未来。正如社会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它。”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世界的潜力,只要勇于从‘选择’走向‘创造’,未来就会呈现无限广阔的可能。 [...]
Created on: 6/17/2025

改变的唯一方式就是创造它。— 让-吕克·戈达尔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这句话鼓励人们成为自己的生活主导者,不被外界环境左右,而是积极塑造自己的未来。 [...]
Created on: 2/14/2025

如果有一本你想读的书,但它还没有被写出来,那么你必须去写它 - 托尼·莫里森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作品主要围绕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和经验。这句话反映了她对创作的态度——直面社会和文化中的空白,并以文学形态填补它们。 [...]
Created on: 12/10/2024

我们不仅要占据空间,还要创造空间 — 帕特里夏·希尔·柯林斯
帕特里夏·希尔·柯林斯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黑人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家。她的作品主要探讨性别、种族和阶级交叉的压迫问题,特别关注边缘化群体如何通过创造自己的空间来抵抗不公正的社会结构。 [...]
Created on: 10/1/2024

未来是由你来创造的,而不是去预测的 —— 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
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J. Michael Straczynski)是一位美国编剧和小说家,以他的作品《巴比伦5号》等科幻剧集为人熟知。他常通过作品表达对未来、命运、自由意志等宏大主题的思考。 [...]
Created on: 9/27/2024

假装你的生活是一幅杰作;你就是那位艺术家 — 埃克哈特·托尔
托尔的比喻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暗示生活可以是一种艺术表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我们应当珍惜和欣赏自己的过程与成果。 [...]
Created on: 7/31/2024

每一天都是一张空白的画布 - 在其上绘出你想要的生活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时间来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提升自我,从而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Created on: 6/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