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带有 #和平 标签的名言
名言:9

让 和平 在 每一步 呼吸 止住 红色火轮
最后,让诗意成为日常的仪式:把手机提示音当“正念钟”,一响就停一息;进门触摸门把手先吸气,再迈步;喝水前看见水的清澈,呼气微笑。一行禅师在洗碗的故事里说,若为赶完而洗,人生也会被匆匆刷过;若为洗而洗,泡沫也是云。如此,我们在柴米油盐中,一步步实践那句箴言:和平就在每一步,呼吸正轻轻止住火轮。 [...]
Created on: 10/31/2025

当 诗歌 成为 通向 和平 的 行动
因而,读写诗是一种训练,将反应转化为回应。马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1995) 论证文学培育同情,而Kidd与Castano(2013) 的研究显示阅读文学小说可提升“心理理论”,即理解他人心境的能力。哪怕研究仍在修正,这一方向表明:当我们练习在一句诗中停顿、转折、复义,我们也在练习在现实中倾听、转换与让步——这正是和平的日常技艺。 [...]
Created on: 8/10/2025

诗歌 作为 一种 温柔 的 和平 行动
最后,把理念化为实践,和平才落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9年设立“世界诗歌日”(3月21日),正是为了鼓励跨语际的对话与创作。社区朗诵、学校写作工坊、医院与监所的诗歌项目,都在把“和平的行为”制度化。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每天留出十分钟默读,把激愤改为描述;在社交媒体上以一段诗意叙述代替贴标签的判词。和平,就从这一行缓慢而清醒的文字开始。 [...]
Created on: 8/10/2025

当 诗歌 成为 温柔 的 和平 行动
最后,诗的和平并不遥远,它在日常可被操练。朗读一首诗,放慢语速,让呼吸与行距同步,是对冲动的一次温和降速;给孩子解释一个隐喻,是把世界从单线的“对/错”解放为多层的“如/似”。许多社区亦以诗歌朗读会重启对话:人们带着彼此的句子离场,带走的不是答案,而是愿意再次相见的心情。如此看来,诗歌所提供的,是一种可复制的社会技术——让语言先停火,让关系再出发。 [...]
Created on: 8/10/2025

诗歌 是一种 温柔而 坚定的 和平
最后,须承认诗歌的限度。奥登在〈纪念叶芝〉(1939)冷冷道:“诗歌让任何事都不发生”,却接着说它“是一国私人生活的方式”。这与帕斯并不矛盾:诗未必止战,但能改变我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语气、节律与想象力。由此,和平不再是终点口号,而是一种可反复练习的言说。 [...]
Created on: 8/10/2025

爱的力量:通往世界和平的桥梁
顺理成章地,没有什么比心怀爱意更能推动世界和平的到来了。正如甘地曾说:“你所希望看到的改变,需要从你自己做起。”当每个人都愿意用爱回应世界,便能在家庭、社区乃至国际舞台上减少冲突,培育和平。亨德里克斯的这句格言,不仅是对现世的鞭策,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
Created on: 7/10/2025

追求和平必须以实现正义为前提
最后,面对当今社会各种不公与冲突,这句谚语为政策制定者与普通人提供了指引。实现正义不是终点,而是和平旅途的起点。只有正义制度得以落实,社会成员才能真正放下怨恨,携手缔造可持续的和平未来。这是一种需要智慧与勇气的长期承诺,但却值得每一代人共同追求。 [...]
Created on: 6/8/2025

和平无法通过武力维持,只能通过理解来实现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不仅关注科学,也积极倡导世界和平。他曾反对战争,支持国际合作,推崇以理性和理解解决全球问题。 [...]
Created on: 2/18/2025

让我们不要试图通过饮用苦涩和仇恨的杯子来满足我们对自由的渴望 - 理查德·尼克松
理查德·尼克松作为美国前总统,在任期间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他的这句话反映出在社会动荡中对和平与理解的追求,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
Created on: 7/2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