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带有 #诗歌 标签的名言
名言:5

诗歌 成为 武器 为 被压迫者 开启 门扉
最后,诗也是疗愈与构想之具。奥德丽·洛德在“Poetry Is Not a Luxury”(1977)里说,诗是生存蓝图,不是锦上之饰。创伤需要语言容纳,未来需要想象预演;当诗把痛苦转化为可共享的意义时,群体便能在伤口旁商量明天。如此,塞泽尔的命题得以完整:诗歌既是破门的铁器,也是开灯的钥匙——它让黑夜可被穿行,让黎明拥有方向。 [...]
Created on: 8/13/2025

当 诗歌 成为 通向 和平 的 行动
因而,读写诗是一种训练,将反应转化为回应。马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1995) 论证文学培育同情,而Kidd与Castano(2013) 的研究显示阅读文学小说可提升“心理理论”,即理解他人心境的能力。哪怕研究仍在修正,这一方向表明:当我们练习在一句诗中停顿、转折、复义,我们也在练习在现实中倾听、转换与让步——这正是和平的日常技艺。 [...]
Created on: 8/10/2025

诗歌 作为 一种 温柔 的 和平 行动
最后,把理念化为实践,和平才落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9年设立“世界诗歌日”(3月21日),正是为了鼓励跨语际的对话与创作。社区朗诵、学校写作工坊、医院与监所的诗歌项目,都在把“和平的行为”制度化。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每天留出十分钟默读,把激愤改为描述;在社交媒体上以一段诗意叙述代替贴标签的判词。和平,就从这一行缓慢而清醒的文字开始。 [...]
Created on: 8/10/2025

当 诗歌 成为 温柔 的 和平 行动
最后,诗的和平并不遥远,它在日常可被操练。朗读一首诗,放慢语速,让呼吸与行距同步,是对冲动的一次温和降速;给孩子解释一个隐喻,是把世界从单线的“对/错”解放为多层的“如/似”。许多社区亦以诗歌朗读会重启对话:人们带着彼此的句子离场,带走的不是答案,而是愿意再次相见的心情。如此看来,诗歌所提供的,是一种可复制的社会技术——让语言先停火,让关系再出发。 [...]
Created on: 8/10/2025

诗歌 是一种 温柔而 坚定的 和平
最后,须承认诗歌的限度。奥登在〈纪念叶芝〉(1939)冷冷道:“诗歌让任何事都不发生”,却接着说它“是一国私人生活的方式”。这与帕斯并不矛盾:诗未必止战,但能改变我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语气、节律与想象力。由此,和平不再是终点口号,而是一种可反复练习的言说。 [...]
Created on: 8/1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