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带有 #服务 标签的名言
名言:12

以给予创生意义与目的
最后,弗兰克尔提醒我们:意义不是等待的名词,而是通过行动生成的动词。每一次面向他者的选择,都是在锻炉里回火自我。当意义匮乏时,先去服务一小步,目的便会在路上追上我们。 [...]
Created on: 10/31/2025

知识的终极归宿:服务他人
因此,社区参与式研究(Minkler 与 Wallerstein, 2003)主张由社区共同设题、共管数据;Arnstein 的“公民参与阶梯”(1969) 强调从被告知走向真正共治。配合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知识更易转化为可用的公共品。同时也要守护探索自由——基础研究或许短期无用,却可能在更长周期服务众人。以服务为终极,不等于功利化,而是以他者为北极星,引导真理与善相遇。 [...]
Created on: 9/7/2025

服务点灯 照亮他人 亦成就自我 勇气常新 共同前行 彼此成全
最后,让理念落地:从微小而具体的行动起步——倾听一次、解一道题、引介一个资源、参与一次社区服务,并设定边界以避免透支。以“三问”自省:今天谁照亮了我?我照亮了谁?这束光如何反过来增强了我的能力与勇气?当这套节律循环,个人与群体便在互为灯塔中稳步前行。 [...]
Created on: 8/29/2025

生命 即是 服务 的 醒悟 召唤
最后,在不确定愈发常态化的今天,“服务”提供了一条稳固的意义线索。当外部结果难以预期时,我们仍能选择可控的善举,并以此编织起个人与公共的韧性。由是观之,泰戈尔的句子并非道德要求,而是存在论指引:把生命理解为服务,我们就从被动的消耗者,转为能点亮他人与自我的点灯人。 [...]
Created on: 8/10/2025

醒来之后 发现生命 即是奉献 也是喜悦 的清醒选择
最终,泰戈尔的线索回到一体:醒来是顿悟,行动是修行,而修行的副产物恰是喜悦。哪怕只是每日一次耐心倾听、一次匿名捐助或一次多走十步的协助,我们也在把生命从被动的“拥有快乐”,转化为主动的“创造快乐”——并在奉献中再次醒来。 [...]
Created on: 8/10/2025

醒来之后 发现生活 本就是 服务的 召唤 与喜悦
然而,承接前文的喜悦并不意味着无限付出。若缺乏边界与复原,善意可能演变为“同情疲劳”与倦怠(Maslach & Jackson, 1981)。因此,成熟的服务包含三要素:把他者需求与自我资源进行匹配;将责任分配为可持续的节律;并以共同体支持替代孤军奋战。如此,服务既能成为持久的生活方式,也能兑现泰戈尔的承诺:当我们清醒地行动,喜悦就以回声的方式,从他者身上返回自身。 [...]
Created on: 8/10/2025

渴望成奉献 世界自回应
然而,奉献不是自我抹除。Figley (1995) 提出的“同情疲劳”提示我们:过度付出会削弱共情与效果。因此,需要以休息、同侪支持与清晰边界护住长期之善。把渴望化为奉献,并不等于索求回报,而是相信回响会以机会、关系或内在丰盈的形式出现;当我们稳定输出,回应便自然抵达。 [...]
Created on: 8/10/2025

伟大源于善良、谦逊、服务和品格 —— 威廉·阿瑟·沃德
这一观点反映了一种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内在品质的提升,而非仅仅关注外在的成功。 [...]
Created on: 3/23/2025

只有在奉献自己给他人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活着 — 埃塞尔·珀西·安德鲁斯
从道德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利他主义思想。在哲学上,它强调了人类存在的价值更体现在我们如何影响和造福他人,而不是仅关注自身的利益。 [...]
Created on: 3/9/2025

只有为他人而活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杰出科学家,他的思想不仅限于物理学,还涉及社会和人类价值观念。他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动荡和变革,因此他的观点也反映了对人类未来的深刻关注。 [...]
Created on: 7/27/2024

人生的目的 -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这句话还提到了通过自己的生活来带来积极的改变。每个人都应当努力去影响和改善社会,无论是通过创新、教育,还是通过其他有益的举措。 [...]
Created on: 6/28/2024

成功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对别人的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 米歇尔·奥巴马
作为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她的公共服务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教育、健康和军人家庭等社会议题,这条名言也反映了她对这些事业的承诺和信念。 [...]
Created on: 6/23/2024